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3日讯 (记者苏兰 何秀华 马仁海)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大幕已经开启,世界的目光再次投向中国。2009年,中国实现了8.7%的经济增长,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大约0.6个百分点。
但是,去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战略部署都在向我们昭示:一场攸关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数十年能否继续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的“调结构、促转型”的深刻历史变革正渐次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正在经历着迄今为止最为巨大而深刻的变革。
“中国创造”承载时代重任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自主创新……”胡锦涛总书记在2月3日省部级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重要讲话,全篇用了50个“加快”来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经“刻不容缓”。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当前,我们正处于“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也就是说,目前世界经济处于恢复性和脆弱性复苏的一段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国要进一步确保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国将开始新一轮大变革和大调整,其核心就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模式,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向低消耗、低排放和低污染转变;从单纯追求“数量+速度”向追求“质量+效益”转变,从向单纯追求GDP向重点关注社会民生等事关社会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变。
在这一系列转变过程中,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源泉必将更多地来自于技术创新。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剧,国与国、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核心技术已成为获胜的重要筹码。我国经济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自主创新能力的支撑。
“中国创造”演绎科学发展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我国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指出。
当下,国家的各个层面已经开始行动,一场以“政府推动、部门联动、企业主动、社会互动”的中国创造的奇迹正在上演。
事实上,中国企业在自主创新、打造品牌方面已经有所作为,经历了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洗礼,自主创新经历了由萌动到脉动再到激活的过程,中国企业已经令世界刮目相看。
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申请人共申请PCT国际专利7,971件,同比增长30.1%,增速居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首。目前,我国申请量居世界第五,比上年提升一位,占全球的份额从上年的3.8%升至5.1%。其中,华为公司居全球第二,中兴、大唐电信、腾讯等企业均进入全球申请排名前两百名。从研发到专利,再从专利上升到标准,我国企业的创新意识每上升一个台阶,自身就强壮一次。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总裁董明珠告诉记者,胡锦涛总书记时隔15年两次视察格力,每一次都特别强调科技创新和自主知识产权,他指出的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发展道路,也正是格力的成功之路。
全国人大代表、中星微电子董事局主席邓中翰深有体会地说:“离开世界一流的原创技术,‘中国创造’只是一句空谈。”作为最早提出“中国创造”概念的创业者之一,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便改写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有脑无芯”的历史,这是上千项专利支撑的完整自主知识产权体系。
“中国创造”开创复兴之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无异于一场长期艰巨的变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一段时期内,我国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将是一个循序渐进且要经历改革阵痛的漫长过程。
“东莞”曾经一度让国人引以为傲的“世界工厂”近期被广为批判“品牌无故事”。东莞从1978年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农业县,从“三来一补”起步,已发展为“全球加工制造业中心”。
但是,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一夜间许多工厂关门倒闭,数以万计的打工者下岗失业的悲怆情景让这个城市梦醒,东莞人开始了深刻思考:东莞空有强大的制造能力,由于没有强大的创造力,更缺乏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于是,痛定思痛,东莞经济必须整体求变,实现发展模式、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东莞提出了经济转型的战略目标和思路。在东莞党代会上,将“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作为一项首要战略,写入了今后东莞市工作的总体要求。“双转型”战略开始推进经济结构从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经济并重转变,产业结构从以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东莞这条经济大船,在波涛汹涌的经济大潮中,已经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目标启航。
然而,看到成绩的同时,要清醒看到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仍任重道远。在国际经济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工业生产对国际订单的依赖仍太高,由内需推动产业发展的比例还很低,产业升级远远不够。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在三年、五年内就完成,是需要十年甚至又一个三十年才能做完的事情。借鉴我们周边日本和韩国这两个国家的经验可见,他们整整花费了三十多年时间才完成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面对未来,我们必须拿出杀出一条血路的精神。
鉴往知来,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行者,在践行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之路上,成功狙击危机之后又站在抓住机遇的新起点上,开始新一轮的发展方式的转变。
在这场深刻的时代变革中,我们深知:
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创造”,不仅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推动还需要体制创新;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创造”,不仅需要社会各部门的联动还需要各个机构携手共赢机制的建立;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创造”,不仅需要企业在技术上创新还需要在管理和营销上创新……要进一步实现“中国创造”,不仅需要我们以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还必须脚踏实地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步伐,从而真正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世界工厂”到“创新大国”的转变。
在这场深刻的时代变革中,我们深知:在所有追求理想与真理的转变中惟有一样不变――国家的强盛和中华的崛起。惟有此,在激烈的国际力量博弈中,中国才能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宏愿。 |